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7的文章

壓逆為正 vs. 拉順為正-Holtz系統的應力轉換公式

圖片
於土壤力學中,常使用 Holtz 系統,作為應力轉換公式推導的依據。以土壤力學來講,常將應力元素與三軸剪力試驗配置模型相互類比,因此 為方便展示破壞面對應至試體上的位置,應力轉換的起算面將以水平面為基準 ,故應力元素的定義如下圖所示。 綜合上述,以 Holtz 系統為符號法則,有應力轉換公式

壓逆為正 vs. 拉順為正-Timoshenko系統的應力轉換公式

圖片
於材料力學或流體力學中,常使用 Timoshenko 系統,作為應力轉換公式推導的依據。 以材料力學來講,注重座標軸的旋轉與應力轉換的關係 ,故應力元素的定義如下圖所示。 綜合上述,以Timoshenko 系統為符號法則,有應力轉換公式

壓逆為正 vs. 拉順為正

圖片
在考場中背誦一些口訣,在臨危的時候可以起很大的作用,有使用過施國欽老師叢書的讀者,相信對於「壓逆為正」、「拉順為正」的口訣一定是深刻地烙印在腦中;因此受到施老師的啟發,若水先生嘗試以綜觀的角度,以流體力學、材料力學與土壤力學等三個基礎專業學科,來討論命名法則 (Naming convention) 、符號法則 (Sign convention) 與座標系統 (Coordinate system)。在應力的表示方法,使用以下列書籍提供的命名法則與符號法則為主要依據: 流體力學:Currie, I. G. (2012). Fundamental mechanics of fluids . 材料力學:James M. Gere and Stephen P. Timoshenko. (1990). Mechanics of Materials . 土壤力學:Holtz, R. D., & Kovacs, W. D. (1981). An introduction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. 命名法則、符號法則與座標系統皆為人為的定義,實際的物理現象並不會隨著這三種系統的選擇而改變 ,所以不管用哪個學者或學派的定義,推導相關公式的過程到最後對應的物理現象,都只會殊途同歸。 命名法則 (Naming convention) 對於應力元素上所分布的應力,予以命名的方法即為命名法則,為一種標示的方法,便於他人閱讀。 在流體力學或材料力學多使用雙下標命名法則,第一個下標表示應力所在「面」的方向;第二個下標表示應力所指「向」的方向,所以要看一個應力的基本特徵就要看它的面相(面向),如下圖所示。 在土壤力學則常使用下標1、2、3表示主應力的方向,且主應力的方向常跟隨著三軸剪力試驗的配置相互呼應,以利於直接觀察實驗進行中的現象,如下圖所示。 為方便推倒應力轉換公式,於此篇文章的應力命名法則僅使用雙下標命名法則,予以統一。 符號法則 (Sign convention) 謹記符號法則的選擇,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差異,只有慣用與否;同時 當應力元素畫出來時,僅適用於一種符號法則,不得搭配使用。 Timoshenko 系統 於流體力學與材料力學當中,常延續雙下標命名法則當中的雙下標作為

104-水利技師-流體力學精解

圖片
這份是曾經在考場中寫過的試題,寫完會有種懷疑自己的感覺,到底是題目簡單還是處處陷阱?這應驗著 Murphy's Law所談的"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." 😬 第一題 中規中局的流體靜力學,由題目給的資訊中,點出了一個問題: 為什麼重力加速度 g 要是9.81 m/s^2 ? 到小數點下2位是否比較準確?其實台灣所在的位置所對應的重力加速度是低於9.81的數值,9.81的數值大概只是中學課本盲目地追求精準數值之下的產物。因此對於物理參數的使用必須審慎選擇,以建立物理模型要有的嚴謹性。 (若題目卷有給定義或前提,就必須以出題者的方式為主,切勿與分數過意不去。) 第二題 線線家族出現在哪裡? 流線 (Streamline): 105水技流力 、 104高三流力 、 103水技流力 、 083水技檢覈流力 跡線 (Pathline)    : 093船技流力 、 084水技檢覈流力 煙線 (Streakline) : 105水技流力 、 104水技流力 、 084水技檢覈流力 近幾年有越來越熱門的趨勢。 第三題 以傳輸定理 (Transport theorem) 建立系統的動量守恆關係,且以 動力學 (Dynamics) 所學的相對速度概念一齊使用;相對速度的向量疊加、參考座標系統的轉換可以在  Hibbeler 所著的 Dynamics 的第12章一窺一二。 第四題 Buckingham π theorem 的基本應用,是屬於因次分析一環在流體力動學(Fluid kinetics)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因為必須施作各種實驗,尋找存在於流體對於環境互制的 關鍵參數,故無因次化 (Nondimensionalizing) 或近似化 (Approximating) 的動作就十分重要, 讓你判斷哪些參數重要?那些不重要 ;在下列各別專書中,時常使用無因次化的技巧將實驗予以簡化: White, F. M. Viscous Fluid Flow . Schlichting, H., Gersten, K., Krause, E., & Oertel, H. Boundary-la

跟 Word 說聲嗨-排版的組成

圖片
排版的組成將因個人習慣有所差異,僅需要抓住大原則,善用Word內建的功能來幫助排版作業,最終目標為節省作業時間(包含後續產製頁碼、目錄、圖表目錄等)。 【注意】 以下所談論的「節」係屬人為的定義,非軟體內置之功能,與跟 Word 說聲嗨-內文的格式 中談論的「節」不同。 「樣式」的整體概念 主要的結構為大標、小標至內文等,依照使用者需求予以定義,並沒有硬性的規定,僅需確立其結構化的組成。 建立「多層次清單」 使用「多層次清單」,依序定義章大(小)標、節大(小)標與項大(小)標的呈現樣貌,皆可在下圖之視窗內,去定義所需要的格式。 「樣式」的設定 為了快速使整份文件的特定部分,套用至設定的格式中,就需要去設定「樣式」,以符合使用者需求,例如: 1. 「章大標」 可能所需要樣式為: 多層次清單的功能變數、字型標楷體、字型大小14、置中對齊、與後段距離1行、單行間距、 大綱階層為「階層1」 ; 2. 「節大標」 可能所需要樣式為: 多層次清單的功能變數、字型標楷體、字型大小12、靠左對齊、與後段距離0.5行、單行間距、 大綱階層為「階層2」 ; 3. 「節內文」 可能所需要樣式為: 第一行縮排2字元、字型標楷體、字型大小12、左右對齊、後段距離0.5行、單行間距; 4. 「圖標」 可能所需要樣式為: 字型標楷體、字型大小12、置中對齊、後段距離0.5行、單行間距; 5. 「表標」 可能所需要樣式為: 字型標楷體、字型大小12、置中對齊、後段距離0.5行、單行間距。 當設定完成後,就可以針對特定文字, 「刷」 上所需格式;要確認是否有正確的「樣式」設定,可以透過導覽功能,查詢正確的文字是否搭配正確的樣式、階層等。 【技巧】 樣式命名的前綴詞可以自行設定相同的文字,避免與他人的樣式設定混淆,同時在樣式表中會較為容易搜尋到。

跟 Word 說聲嗨-內文的格式

圖片
句子是「段落」的基本組成,數個「段落」將組成「頁」;當內容逐漸變多,對於格式有特殊要求,就要把「頁」分類成特定「節」。在Word當中對於排版設定的階層有小到大就是 段落 ➝ 頁 ➝ 節 句子的「行距」 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距離則稱為「行距」,將影響著閱讀者視覺上的舒適與否;可透過設定達到預定效果,相關選擇有:單行間距、最小行高、固定行高等。 段落的「縮排」 「縮排」的用途就是調整特定段落,做 階層化的動作 ,使讀者可以掌握文章的結構。 「第一行」:在中文的繕寫規則中,在開頭句子都會空兩格,即對應至兩個字元的寬度,Word可以提供這樣的設定,那就是「第一行」的縮排,其對應的快捷鍵為 Tab,僅需要在文章的起始按下,就可以達到效果。要去觀察文章第一行的排版是否正確,將段落反白就會有紅圈1與紅圈2的差異,其中紅圈2為使用空白鍵的連點,這是在文章排版是不良的習慣,必須盡量避免。 「凸排」:為使文章當中的條列編號有階層化的感覺,透過「凸排」的設定可以使整體條列編號可以更為整齊,如圖所示為凸排3字元與否的差異。 「左縮排」與「右縮排」:若要讓整體「段落」向右凸出或向左凹入,可以透過左縮排或右縮排的設定,將文章的結構建立起來。 段落的「段落間距」 為了減少讀者的在文章閱讀壓迫感,會在預定的結束段落中,予以適當的留白,即一小段「段落間距」的寬度。下圖為示範「段落間距」為1行的圖例,說明換段落與換行的的差異: Enter為換段落的動作,因此可將上下文,獨立為不同段落; Shift + Enter為換行的動作,故上下文仍屬相同段落。 有了這樣的觀念,在排版中可以決定所在的段落或句子間, 是否要依附上一個段落或句子的排版相關設定 。 「頁」 當有足夠的段落,多數人會透過連按Enter的動作進入下一頁,這樣的動作會造成 在文章中新增文字或圖表時,造成整體版面的擠壓移動,進而造成版面的錯置; 浪費過多的時間調整版面。 故使用「分頁符號」,直接定義換頁的位置,將不受前文長度增減的影響,可以節省排版上的困擾。 「節」 「分節符號」為數張的「頁」的分野,以區分不同「節」的格式,包含頁碼格式、版面配置、浮水印等;如圖所示A頁為節1,B、C頁為節2,而節1、節2分

跟 Word 說聲嗨-Word 的使用概述

圖片
在鍵盤上,Window 鍵的存在感滿低,但它可以搭配許多按鍵來增加工作效率,例如: 老闆走過來就按Window鍵 + D 等等。在處理多份文件、試算表時,如何安排視窗在螢幕或雙螢幕中,就可以透過Window鍵 + 方向鍵,直接幫你左右均分切齊、上下均分切齊、視窗縮小等,不需要透過滑鼠,手動調整視窗大小,讓使用效率提升。 環境設定 因為Word初始設定會隱藏很多排版所需要的資訊,可在Word選項中,將「格式化標記」勾選顯示;又排版時,可能需要透明表格的輔助,「檢視格線」的按鍵就需要點選一下。 常用快捷鍵 快捷鍵其實也不用強記,常用就會知道它們的位置,對於Ctrl + c、Ctrl + v 熟悉的我們是件熟能生巧的事,依序將快捷鍵分6級,考驗著對它們的熟悉度。覺得最 具創意的快捷鍵就是  F 4 ,是個相當好用的快捷鍵,靈活運用可以提升Word內部動作的效能,也適用其他的 Office 的產品。 自訂快捷鍵 是否有對於「刪除線」的快捷鍵在哪?怎麼沒有介紹?是因為它並沒有內置的快捷鍵,必須透過使用者來設定,在「Word選項」當中的「快速存取工具列」設定;當返回打字頁面時,只要長按Alt + 對應的數字或字母,就可以使用自訂的工具。 延伸閱讀: 跟 Word 說聲嗨-內文的格式 。

跟 Word 說聲嗨

圖片
請問Enter和Shift + Enter在使用Word時,所呈現的差異在哪裡? 如果對於這個問題不清楚,那可能在跟Word裝熟歐。綜合過去Word家教的教材、撰寫計畫報告書和論文的經驗、曾經遭遇問題的解決方法,以個人認為較為重要觀念和提升使用效率的小技巧,在此依序介紹,共區分成五大部分: 1. Word 的使用概述【 請點我 】 環境設定 常用快捷鍵 自訂快捷鍵 2. 內文的格式【 請點我 】 句子的「行距」 段落的「縮排」 段落的「段落間距」 「頁」 「節」 3. 排版的組成 【 請點我 】 「樣式」的整體概念 建立「多層次清單」 「樣式」的設定 4.圖、表與目錄 【等等我】 「插入標號」 「交互參照」 「目錄」的產製 「插入圖表目錄」 於目錄和內文「插入頁碼」 「更新功能參數」 5. 實務應用【等等我】 內文的「章-頁碼」 插入偶數頁「頁首」與奇數頁「頁首」 要有高品質的報告書或論文,除了內容充實外,排版概念也是不容缺少的元素。雖然略為瑣碎,但有了標準化格式與流程,對於資料的倉儲管理會有很大的幫助,可以進一步參閱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出版的「 出版品及報告書排版格式統一規定 」。